推囧网-优秀网络推广平台! 网站快审 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首页 科普百科 生活

云贵高原

时间:2023-06-14 10:41 来源:未知 作者:推囧网 人气:
【导读】:云贵高原(Yunnan-KweichowPlateau)位于中国西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大致位于东经100°~111°,北纬22°~30°之间,西起横断山、哀牢山,东到武陵山、...

云贵高原(Yunnan-KweichowPlateau)位于中国西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大致位于东经100°~111°,北纬22°~30°之间,西起横断山、哀牢山,东到武陵山、雪峰山、东南至越城岭,北至长江南岸的大娄山,南到桂、滇边境的山岭,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云贵高原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海拔在400~3500米之间。云贵高原上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差别显著。该区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受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沅江及柳江等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多断层湖泊。云贵高原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各民族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富林、矿资源;是古人类起源与扩散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存在着夜郎、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民族政权,创造了灿烂的西南夷文化。

云贵高原资料
  • 外文名:Yunnan-KweichowPlateau
  • 地理位置:中国西南部
  • 中文名:云贵高原
  • 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形成过程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以前,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印支运动爆发,地壳隆起拗陷交替出现,沉积物不断堆积,来自东部及北部挤压,使物质向一个方向集中,加之受重力均衡作用影响,使地壳逐渐加厚,新生代以来地面迅速抬升,高原形成,距今约3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云贵高原被再度抬升。

    新近纪到早更新世期间,贵州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影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地貌相对较为平缓,中更新世以来,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作用的影响,促进了云贵高原的形成,形成了贵州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贵州西南地区地壳具有双层结构,由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其中杨子陆块和右江构造带基地固结时间以及沉积盖层均有差异,前者基底因晋宁运动强烈影响而固结,震旦纪以来的盖层主要为浅水沉积,后者基底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而固结,晚古生代以后的地层为沉积盖层。

    云贵高原

    广西西北部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右江及其邻区在早中三叠世主要是在特提斯构造域控制之下,出现弧后扩张,形成裂陷盆地,形成了一套近万米厚的地槽型建造。

    地质环境

    基岩构造

    近南北向乌蒙山造山带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是云贵高原的基底构造层,为铁铜矿床和IOCG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汤丹岩群、河口岩群和大红山岩群属古元古代构造岩石地层,并可能具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特征,东川运动形成了具有韧性剪切变形的基底构造层。

    在中元古代初期,地幔热流体侵位构造-岩浆事件形成了裂谷盆地,构造动力学为火山地堑式断陷成盆,形成东川、禄武、易门和元江沉积盆地。在裂谷盆地成熟发育期,构造动力学为裂陷沉降成盆,因民期和黑山期幔源岩浆侵位事件形成了铁钠质基性火山岩、铁钾质粗面岩、水下火成碳酸岩、火山喷溢-火山热水喷流沉积相等火山-沉积岩相体。

    在小黑箐运动/满银沟运动(格林威尔造山期),深源碱性铁质辉长岩类岩浆上涌侵位,形成了同构造期脆韧性剪切带、盆地反转构造和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晋宁-澄江期为多重构造体制耦合与转换格局,扬子地块内部和陆缘具有造山带-沉积盆地-深部地幔柱上涌耦合特征,碱性铁质辉长岩具有OIB源区特征。

    构造运动

    在整个元古宙,云贵高原主要以伸展作用为主。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伸展作用的类型不同。在古元古代,由于川东运动的影响,主要发生韧性剪切变形,形成云贵高原的基底构造层。在中元古代时,地幔岩浆上侵形成裂谷盆地,在晚元古代,构造运动的极性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在扬子板块内部和陆缘形成一些造山带。

    从震旦纪之古生代,构造运动极性发生变化,由伸展构造运动逐渐变成挤压构造运动。其中,在震旦纪——志留纪期间,扬子板块在伸展作用下形成了陆缘裂谷——裂陷盆地,在随后的加里东构造运动中由挤压构造运动形成雪峰山造山带。从泥盆纪开始,在乌蒙山造山带东侧,发育了具有走滑性质的拉分盆地,盆地中充填了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等地层。

    中新生代是构造运动发生强烈反转的重要时期,在云贵高原的南端,晚三叠世之前形成的弧后裂谷盆地逐渐夭折萎缩,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逐渐向西侧迁移。在西侧,早先形成的压陷盆地逐渐转变为山间盆地。而在东侧晚古生代形成的拉分盆地在印支运动中反升了强烈的变形,形成冲断褶皱带,在构造运动中使热液发生垂向运动。

    在震旦纪-新生代构造演化中,云贵高原经历了三期主要大陆伸展体制与侧向挤压收缩体制。(1)扬子地块在震旦纪-志留纪大陆伸展构造体制下,形成了陆缘裂谷-裂陷的伸展盆地系统,在加里东期褶皱造山过程中,形成了雪峰山造山带。(2)在乌蒙山造山带东侧,形成了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系统。(3)三叠纪是沉积盆地-造山带耦合转换的重要时期,因碱性苦橄岩-碱性玄武岩侵位形成了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在晚三叠世,个旧弧后裂谷盆地逐渐萎缩关闭,构造沉积中心和沉积中心向楚雄一带迁移。印支期是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耦合与转换重要时期,楚雄中新生代压陷后陆盆地演化为山间盆地;扬子地块西缘印支期造山带一直延伸到龙门山造山带北段。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在印支晚期形成冲断褶皱带,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垂向为主的流体大规模运移。

    中元古代幔源碱性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侵位,形成了陆缘裂谷盆地。在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改造过程中,印支晚期特提斯洋闭合与造山作用,扬子地块西南缘前陆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斜冲走滑构造作用,冲断褶皱构造带与流体大规模运移相耦合。

    地貌地形

    地形特点

    ?综述

    云贵高原处在青藏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北面有四川盆地,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靠近热带海洋。高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现出阶梯式的下降,乌蒙山为界可将整个云贵高原进一步分为西部的云南高原和东部的贵州高原。

    ?云南高原

    云南罗平

    云南高原总的地势趋势为北高、南低、西北最高、东南最低,由北向南呈阶梯式下降。其西北部为云贵高原地势最高带,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有许多终年积雪的高山,如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等,境内的最高点就位于云南和西藏自治区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而最低点则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仅为76米,整个高原地势由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个梯层,第一级梯层为西北部德钦、中甸一带,海拔一般在3000米-4000米之间,许多山峰海拔还可达到5000米以上,第二梯层为中部高原主体,海拔一般在2300-2600米之间,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峰,也有1700米-2000米的低海拔盆地,第三梯层则为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地区,分布着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丘陵和海拔小于1000米的盆地和河谷。元江河谷和云岭山脉东侧宽谷盆地一线为界,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川纵横,地貌形态善异很大。这里的山脉河流主要呈现出南北走向,自西向东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无量山、哀牢山等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怒江、元江等南北走向的河流相间排列,自北向南,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山脉及河流间的间距在拉大,峡谷深度也在加大,形成了著名的纵向峰谷区。

    ?贵州高原

    贵州万峰林

    贵州高原,地势自西向东、自中部向南部和北部兰面倾斜,境内主要山脉有4条,山脉大体上呈现出东北一西南走向,西北部的乌蒙山与云南相邻,呈现出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2000-2400米之间,贵州高原的最高点位于赫章和水城县交界处的非菜坪,海拔高度2900米,北部的大娄山呈现出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处于1000-1500米间,东北部的武陵山脉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呈现东北一西南走向,中部的苗岭山脉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跨,西部与乌蒙山脉相连,呈现东西走向,其西段、中段、东段海拔分别为1500米、1300米、1000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贵州高原的河流分别向东、向南、向北3个方向流去。苗岭为分水岭,往北流为长江水系,往南流为珠江水系。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被称为喀斯特地貌(KARST)。它是在可溶性的岩石基质上经流水的溶蚀作用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形态。这样的地貌形态表现为地上石峰林立、峰丛矗拥、崎岖不平;地下则伏流、暗河和溶洞纵横交错,整个基岩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石灰岩基岩中还分布着极多的纵向裂纹,而且这些裂纹还与地漏斗相连,地漏斗一旦被打通,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基岩上的泥土就会顺着石缝,通过地漏斗泄入地下溶洞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酿成土地“石漠化灾变”。这样的地质带被学术界列入中国七大脆弱生态系统之一。

    云贵高原有连片的喀斯特山地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为滇、黔、桂毗邻地带,总面积近17万平方千米。喀斯特地貌在贵州省就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云南省北起普渡河谷地,经昆明、玉溪、峨山、石屏到红河谷地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二区,东部的岩溶地貌发育十分典型,西部岩溶区以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滇西南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滇南思茅地区较为集中。这些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但不成片,没有东部岩溶区典型,其石灰岩总分布面积约占云南省面积的50%以上,同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西北部,湖南省西部,四川省的南部山区,以及重庆市的东南部山区,湖北省西部也有不成片的喀斯特山区分布。

    广西环江

    区域范围

    位置境域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侧的中低纬度过渡地带,大致位于东经100°~111°,北纬22°~30°之间,其范围包括四川盆地以南、点苍山-丽江-哀牢山以东直到广西西部的广大地区,除滇、黔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外,还包括川西南与桂西等地区,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西邻青藏高原,北接四川盆地,东毗鄂湘两省,南连中南半岛,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主体部分,也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必经区域。

    涵盖区域

    ?自然区

    根据云贵高原不同的地形特点,可将其分为2个亚(高原)区。

    区域

    简介

    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平均海拔约2000米。除边缘区被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外,大部分地区的高原面保存较完好,为缓丘起伏的丘陵性高原,大致可分为地面较平坦的丘状高原和被大河分割形成的破碎性高原两种类型。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中部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势向北、东、南三方倾斜,因贵州地貌的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遂被形象地称为“倒扣面盆”式地形。

    ?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

    涵盖区域

    代表城市

    云南

    大部(滇南和滇东)

    昆明、曲靖、玉溪、昭通

    贵州

    全部

    贵阳、遵义、六盘水

    广西

    西部和西北部

    百色

    四川

    四川盆地南缘川西南

    攀枝花、西昌

    湖南

    湘西地区

    芷江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地形上虽为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年总量经向分布差异大,西部大于东部,由于海拔高,热量差异大,紫外线强烈。

    日照

    云贵高原的日照时数偏少,是中国日照较少的地区之一,太阳辐射年总量经向分布差异大,西部大于东部,东部为3400~3800兆焦耳/米,西部为5000~6000兆焦耳/米[1]。除昆明以北地区日照较丰富外,四川盆地边缘及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不超过1400小时,广西大部分地区则在1400-2000小时之间。短日照必然造成低辐射。除横断山地至云南中南部稍高外,滇东北、贵州全境与广西北半部均为辐射量低值区,尤以贵阳以北的黔北最为明显。

    气温

    云贵高原年平均气温为5-24°C之间。作为高原型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南高北低,西南最高,西北最低的分布。高原东部的贵州海拔较低,坡面向北、向东和向南倾斜,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东南气流影响较弱,加上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温度比西部云南的低,且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云贵高原温度分布主要受高度的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云贵高原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条件。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南多北少,≥10℃的积温,元江、河口地区在8000℃以上,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在1400℃以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出现南亚热带的“飞地”,为7000~8000℃。热量资源年内各月分配相对均匀,冬季温暖,夏无酷暑[1]。由北向南年平均气温为3.0~24.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6.0~16.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6.0~28.0℃,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一般为4500℃~7500℃。

    降水

    昆明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夏季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单位:mm)

    云贵高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冬干夏湿、干湿季节分明的水分资源特征。夏半年暖湿气流沿着山间河谷地吹向内陆,滇西南、滇南边境、怒江河谷以及南北盘江、都柳江上游的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高黎贡山西南迎风坡的盈江达到4000毫米以上,但楚雄、大理仅为500~700毫米。4~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5%。雨季常出现山洪暴发,发生洪涝灾害。而旱季时间长,季节性干旱,特别是春旱十分严重。贵州东部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各季较湿润。[1]

    云贵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600~2000毫米,降水在时间及空间上分布极不平衡,东部、西部及南部降水量大,可达1500~2000毫米,中部及北部减少为500~600毫米。雨季出现在5~10月,干季出现在11~翌年4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

    云贵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冬半年经常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势力相当的冷空气与暖空气相接触,形成气候上有名的“昆明准静止锋”。

    地面风速

    云贵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年平均风速可达2.1~3.2米/秒,该区为云贵高原年平均风速的高值区。陈此之外,在贵州的安顺市、黔南州一带也有一小片年平均风速为2.1~2.6米/秒的较高值区,而云南省西南部和贵州省的东部、南部、北部边缘地区海拔较低,年平均风速在0.5~1.1米/秒之间,为云贵高原年平均风速低值区,也是中国的弱风区之一。高原其他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则介于1.1~2.1米/秒之间。

    大体上在各个季节中,西部云南省的风速均比东部贵州省的风速相对较大。其中,春季风速最大,秋季平均风速最小,整个云贵高原春、夏、秋和冬季平均风速分别为2米/秒、1.5米/秒、1.4米/秒和1.7米/秒。

    水文情况

    主要河流

    云贵高原是六大水系长江的金沙江,珠江的南、北盘江,红河的元江,湄公河的澜沧江,萨尔温江的怒江,伊洛瓦底江的独龙江等六大水系的分水岭。广西的西部和西北部山地主要河流有红水河、驮娘江与乐里河。四川盆地南缘川西南大河有由北贯南的雅砻江。

    主要河流

    简介

    图片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云贵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

    金沙江

    珠江,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

    元江发源于云南省西部哀牢山东麓。上源称礼社江,东南流,与左岸支流绿汁江汇合后称元江,流经河口瑶族自治县进入越南后称红河。元江为红河上游主干,位于中国境内,红河主要支流黑水河、明江均发源于中国境内,这部分位于中国境内的河流通称为元江水系。

    元江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

    澜沧江源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主干流总长度4909千米,其中国内长2139千米,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后始称湄公河。

    澜沧江

    展开表格

    主要湖泊

    云贵高原云南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及横断山地东侧。云南的湖泊有30余个,其中滇池、洱海、抚仙湖等的面积较大。贵州只有威宁草海见于记载,川西南在西昌附近有邛海,广西西北部无较大湖泊。

    云贵高原大中型湖泊集中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区;重点湖泊主要分布海拔1000~2000米,重点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长江干流水系、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和澜沧江湄公河水系。云贵高原湖泊湿地面积非常小,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60个,面积1199.4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全为淡水湖。

    主要湖泊

    简介

    图片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约7公里,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886米,蓄水量12.9亿立方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0.3米。滇池在全国淡水湖中居第六位。

    滇池

    洱海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元江三大江分水岭地带,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

    洱海

    草海又名松坡湖、南海子、八仙湖,位于中国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隅,因湖中水草繁茂,故名。草海是中国最大的构造岩溶湖泊,也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湖泊。

    草海

    泸沽湖是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平均水深大于40米,最大深度93.5米。

    泸沽湖

    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云贵高原

    截至2000年,据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汇总,云贵高原地区耕地有1325.4万平方千米,园地23.55万平方千米,林地3324.11万平方千米,牧草地369.38万平方千米,居民工矿用地116万平方千米,水域103.60万平方千米,未利用地1287.53万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率为80.6%,比全国水平高7.9%。在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耕地,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相差无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红壤和黄壤。连片牧草地主要集中在云南东北部、贵州的南部、北部和西部的边缘地区。

    生物资源

    2007-2008年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多样性与资源现状

    云贵高原地区是中国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分布着包括雨林、季雨林的热带森林,以及包括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的亚热带森林。随着海拔升高,还分布着温性针叶林、寒温针叶林、灌丛草甸和高山苔原植被。2010年,云贵地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41%。

    云贵高原植物的种类极其丰富。据统计,云南省的植物以426科、2597属与13278种居各中国各省市之首,被称为“植物王国”。贵州的植物有284科、1543属5593种;广西的植物为280科、1670属及6000余种,亦居全国前列,大多数植物的科属种为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滇黔中部、横断山地则有不少温带与热带亚热带的植物混杂。除各类药材和经济作物外,云贵高原盛产樟木、高山栎、杉木、松木、柏木等珍贵木材和各种竹类。

    云贵高原的动物资源丰富。如云南省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居全国之冠,其中兽类占中国兽类的51.1%,鸟类占63。5%,两栖动物占39%,淡水鱼类占49%。云贵高原兽类资源中较富经济价值者,主要有象、犀、鹿等角牙兽类,虎、豹、鹿、獭等毛皮兽类,野猪、麂子、竹鼠等肉用兽类以及鹿、麝、熊等药用兽类。

    云贵高原

    据初步统计,云贵高原湿地分布有高等植物1642种,隶属495属,172科;湿地野生动物742种,隶属68科,24目,4纲,其中鱼类432种,两栖类106种,爬行类63种,鸟类134种,兽类6种。

    矿产资源

    云贵高原的矿藏不仅储量大,品位通常也较高。截至20世纪末探明,中国磷矿80%以上分布在滇、黔、鄂、川、湘5省;82%探明储量的铝土矿集中在晋、豫、黔、桂4省区;贵州汞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71%。川、滇铜矿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4%。滇西是中国铅锌矿的重要储区。钨、锡矿主要集中在赣、湘、桂、滇等省区,黔、滇、桂等省区还储有丰富的金矿。

    云南的一些矿藏分布相对集中。如锡矿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及滇西,储量分别占全省的84%与16%。其中个旧锡矿具特大型矿床规模,该地区的锡矿由锡、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伴生。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兰坪县、滇东南及滇东北,储量分别占全省的60%、23%和10%。铜矿76.5%的储量集中在滇中富铜矿带,尤其以东川的储量最大,其次为大红山和易门。

    云贵高原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占全国172种的79。65%;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8种,占全国162种的54.32%,其中54种位居全国总量的前十位,24种排前三位,10种排第四至第五位。

    水资源

    根据2015年度云南省水资源公报信息显示,云南省长江流域入省境水量782.9亿立方米,珠江流域32.77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出省境水量1137亿立方米,珠江流域267.2亿立方米,九大高原湖泊年末容水量292.9亿立方米。

    根据2015年度贵州省水资源公报信息显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1153.72亿立方米,入境水量149.1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254.14亿立方米。河流水质在评价的7743.8千米河长中。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标准的河段占81.4%。[2]

    水能资源

    云贵高原水能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南通道和重要输出地,根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西南国际诸河水能蕴藏年发电量8488.6亿千瓦时,占全国14.3%,开发水能资源2098.68亿千瓦时,占全国10.9%。[3]金沙江水能资源蕴藏量云南占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38.9%。

    云贵高原部分大型水电站一览表

    名称

    位置

    装机容量

    年发电量

    溪洛渡水电站

    金沙江下游河段

    1386万千瓦

    571.2亿千瓦时

    向家坝水电站

    金沙江下游河段

    775万千瓦

    307.47亿千瓦时

    乌东德水电站

    金沙江下游河段

    1020万千瓦

    ---

    白鹤滩水电站

    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

    1600万千瓦

    640.95亿千瓦时

    展开表格

    龙滩水电站

    发展历史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代,时间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云贵高原生活着元谋人(早期猿人)、昭通人(早期智人)、西畴人(晚期新人)、丽江人(晚期新人)、昆明人(晚期新人)等种族,与内地的种族和文化存在共生性。

    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区发现了约300多处文化遗址,普遍使用双肩石斧和有段石疑、种植水稻等。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青铜时代文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以距今约3000多年的剑川海门口等遗址作为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缓慢,一直到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以后,位于滇中偏西地区的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等地的青铜文化才突然繁荣起来,至战国晚期青铜文化的中心移至滇池区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在中国的青铜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4]

    上古时期

    在小冰期,气候由暖湿变凉干(或变冷),在黄帝、少昊和颛顼统治的时期,黄帝蚩尤大战造成了大批的人口流动,向南方迁徙。

    云贵高原——贵州万峰林景区

    “三苗”时期,由于尧舜禹等部落首领的不断征战,到禹时,蚩尤后裔离开江淮、洞庭湖、鄱阳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的平原,避入山林,开始向西南和西北方向迁移,造成了云贵高原地区人口的迁入。

    秦汉时期

    句町古国

    战国时期至汉代,在滇池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部族政权——滇国,大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滇国进入了酋邦制国家。与滇国差不多同一时期,在云南东南部出现了句町古国。

    秦灭西戎,对西戎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一支一“耗牛种”向西南迁徙到达后来汉代所设的越隽郡,其地在今川西南和滇西北一带。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蜀。秦灭蜀直接推动了蜀民族迁徙云南,与云南的滇国及境内的民族发生关系。战国至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在中央王朝大力开发长江以南的军事压力下,继续进入云南。

    五尺道

    在春秋战国、秦等一直到五代十国,云贵高原气候凉爽干燥,全国其他地区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到战国末期人口数量达到3000万,云贵高原人口数虽自身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移民。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在云贵地区设立了桂林郡、黔中郡和蜀郡,秦朝政府曾迁徙50万中原居民到西南地区,与百越族杂居,造成了云贵高原人口的增加。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与联系,秦修建“五尺道”,到汉又修“夜郎道”。氐羌系民族在移入云南过程中,分化出了昆明、叟、赞、摩沙等民族,百越系民族则有闽、越、灌、鸡僚等。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修筑通往云南的道路,在招抚滇王失败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发巴蜀兵击进入云南地区击败滇王,设置了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播至云南。汉文化也随之传播。

    东汉末三国时期,刘焉刘辑父子及刘备先后据蜀,重点以巴蜀为中心进行经营,并对西南夷地区(时称“南中”)派遣官吏进行统治。蜀国继续在云南实行郡县制,经过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对两汉时期的郡县作了两次调整,蜀国在南中建有7郡。在云南实行移民屯垦的政策,为其北伐提供军粮。汉代进入云贵高原的移民有很多,但多数都是从内地(包括巴蜀地区)来的,并以官府组织的屯戍为主要迁徙目的[5]。

    云贵高原

    华北地区在秦之后先后经历了东汉的党铜之祸、黄巾起义,三国时期蜀的平定南中,五次北伐,两晋的八王之乱,南北朝的六镇大起义,以及隋朝的瓦岗军农民大起义。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人口的不断南迁。云贵地区的人口由于战争避难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下江南”(四川向云南贵州迁移人口)等习惯性人迁移特点,使云贵高原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并走上繁荣。但居民的原始的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史记·西南夷传》在记载汉代滇西氐羌的生产活动时就说道:“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这期间,云贵高原地区金属冶炼业较发达。贵州普安青山出土的文物中,有铜和铜铁合制器具70余件,据鉴定,上限为春秋战国,下限为西汉初年。

    宋元时期

    8世纪中期,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南诏与吐蕃两大民族政权,在云贵高原地区存在着唐朝、吐蕃、南诏三大政权和部族势力,贞元十一年(795年),唐朝在南诏区域内设立云南安抚司,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云南安抚司统治云南,节制南诏。佛教开始传入云贵高原。

    10至13世纪,在云贵高原地区存在着宋朝、大理国两大政权。据元代记载,1274年置建云南行省时有人口128万余户。南诏、大理国时期,除了逐渐“夷化”的汉族外,又有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通过逃亡戍兵、战争俘掠以及边民逃难等途径进入云南,并有部分苗瑶民族先民入迁云南东南部。元代,蒙古人、回回、契丹、西番等民族随蒙古大军入迁云南并落籍当地,在当地积极发展畜牧业,使云南成为元朝在全国所设的14处大型养马场之一。

    云贵高原农业

    明清时期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初定,次年春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和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而留其养子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置云南布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儒学,发展交通,发展农业征收农业税等。明朝时云贵高原上的高山疏树草坡畜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遣大军进攻云南。清初设巡抚(治云南府,今昆明),并设云贵总督。

    公元1601—1644年,历史学家记载了2次“8年大旱”,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大量的人口不断迁入云贵山区;并且云贵高原这段时间的外来移民不断地进行着从山地到山地的迁移,氐羌中的一部分人口如纳西族、白族和彝族的一部分,甚至发动战争,驱赶当地峡谷低地的先民。如傈僳族迁入怒江后,赶走了原居住在峡谷低地的“白衣“(傣族),但他们并没有在傣族原来定居的地方居住,而是在山坡地带发展起旱地农业。

    滇越铁路

    清代是内地人口向边疆大量迁徙的一个重要时期,迁入云南、贵州和四川西部的人口在300-400万之间。清朝中叶后,西南人口增长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人口自外地迁入西南地区。清前中期,在云贵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府卫、疆域调整和改土归流等政治地理变化,汛、塘的设立,加速了云贵边疆山区的移民活动,一定程度促进了云贵边疆山区的经济发展。明清时期,汉族人口大量入迁云南,汉族逐步成为多数民族。

    道光年间,贵州省与云南省的边远山区已经大量种植了玉米和番薯,为山区开发提供了条件,刺激了云贵高原人口的超常增长。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无序开发,直接导致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在明代时,云贵地区矿冶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到清代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云南铜矿的生产在全国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贵高原

    鸦片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云南普遍种植,19世纪末期,鸦片收入已经成了清代云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从而使云南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1919~1934年,云南人口从9995542人增加到12042151人。至清末,云南省的人口达1250万人,贵州省的人口约为1121万人。

    民国时期

    唐继尧、龙云统治云南期间,云南2/3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在贵州省的西部、北部以及东部等地区鸦片也有较为普遍的种植。烤烟于抗战时期才开始在云贵高原大量种植,到1949年前,已经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烤烟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云贵高原的主要经济支柱。由于烤烟本身的特殊加工方法,大量的森林植被将被砍伐用做烟地。

    云贵高原

    民国时期,抗战军兴,中原沦陷,其中又有大量的内地移民深入到云贵高原各省份。据研究,抗战时期,迁入云贵两省的移民(包括军人)各不少于100万。清朝至民国时期,云贵高原各矿区及邻近地区是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而锐减。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建立后,西南民族地区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并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实施的“双少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对口支援的力度。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大量厂矿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贵地区形成的工业布局,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所减少。1970年竣工通车的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云贵高原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

    云贵高原

    改革开放后,云贵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中国政府加大对云贵地区的交通、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云贵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云贵等煤电基地、云南铅锌、云南糖料烟草、贵州名酒等生产加工,2011年,贵州GDP增速为15%,居全国第二;2012年,贵州GDP增速为13.6%,居全国第二;2013年,贵州前三季度GDP增速为12.5%,居全国第一。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根据2000年贵州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数据成果,贵州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5%。1999—2004年,云南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072平方千米,但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区面积分别增加23.1%和250.7%;1987—1999年,贵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503.4平方千米。

    根据2015年6月水利部发布《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资料显示,云贵高原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4省(自治区)共27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0.4万平方千米。

    土壤侵蚀

    云贵高原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高原、山地和丘陵,该区地形陡峭,海拔高,多暴雨。在暴雨袭击下,薄层粗骨土及碎屑风化物极易遭侵蚀。土壤侵蚀特点主要表现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高发生频率。

    截至2015年,云贵两省土壤侵蚀高度以上敏感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26.1%。其中,云南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8%,主要分布在文山、临沧、曲靖、昭通等紫色土集中分布区;贵州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域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0%、5.2%,主要分布在毕节、六盘水、遵义和黔南地区。

    土地石漠化

    清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前,云贵高原石漠化灾变不甚明显,零星的石漠化灾变在驿路沿线偶然呈现。清雍正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后,石漠化灾变开始扩大。

    云贵高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一定时期的大规模土地垦殖和不合理矿业开发,加速了云贵高原石漠化面积的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贵州石漠化面积由1975年的0.88万平方千米扩张到1995年的2.2万平方千米,已占全总面积的12.8%。云南省每年递增的石漠化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广西石漠化面积已占总全区总面积的9.7%,其中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和桂中等地区。云贵两省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据贵州省林业厅2009年6月公布数据,仅贵州省的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21.53%。

    水质恶化

    滇池水质恶化

    根据2008年水质调查分析结果,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主要水质因子的状况如下:13个湖泊中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大屯海和长桥海的总氮含量较高,洱海西南部由于入湖河流带来的污染,水质明显较其他湖区差;滇池北部湖区污染严重,特别是内海水质,与南部湖区水质差别较大;草海靠近威宁县城附近的上游水域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污染严重,同时水草腐烂进一步恶化了水质;阳宗海2008年出现砷污染事件;泸沽湖、抚仙湖周围人口分布较少,水质较为清洁。。

    泸沽湖和抚仙湖为贫营养湖泊;阳宗海、程海、洱海、邛海和草海为中营养湖泊;杞麓湖、异龙湖和星云湖为轻度富营养化湖泊;长桥海、滇池和大屯海为中度富营养化湖泊,13个湖泊中虽然富营养化程度最高的为中度富营养化,但是由于不同湖区的差异性,部分湖泊的特定湖区已经呈现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如滇池的内海。

    高原文化

    西南夷文化

    西南夷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西南夷文化包含滇文化、青铜文化、昆明文化、古羌人文化、夜郎文化等。

    ?滇文化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前夜郎文化、夜郎国文化和后夜郎文化三个大的时间段,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夜郎”为古南越人口语的译音,“夜”本作“谢”,即古代的“谢”民族。战国中期,“西南夷君长以什计,夜郎最大”,《水经注·江水注》称之为“大夜郎国”,疆域在今川东、川南的资阳、安岳、自贡、乐山、仁寿、眉山,黔北的遵义、桐梓、赤水,且“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东与滇东北部,桂西北部。但未出土典型的夜郎文化遗址和墓葬或者夜郎政权的中心都邑。

    民族风俗

    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有30余个生活在云贵高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是南方四大族系——氐羌、百越、苗瑶和濮人分布相对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汉族移民较多的两个省区。在云南、贵州,汉族约占两省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云贵的少数民族共28个,且多为该区独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使得云贵高原上的民族与内地、沿河、西部产生异质性。

    云贵高原少数民族

    云贵高原上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都沿袭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承,有许多民族文化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语言文字

    云贵高原地区云南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贵州境内民族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分属于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讫拉语族。各族语言内部在语音、词汇上也有小的差异,从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语言里又分为若干方言和土语,其中尤以苗语的方言土语最多,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为若干次方言和土语;瑶语有优勉、斗睦、巴哼3种方言;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种土语;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水语有阳安、潘洞和三洞三种土语;仡佬语有4种方言。

    ?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

    云贵高原地区众多的民族决定了其服饰种类的复杂多样,不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独特服饰,而且在一个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服饰也有区别,比如贵州苗族的服装就有黑苗、花苗、青苗、红苗、白苗、紫姜苗之分,云贵彝族的服饰可分为红河型、滇东南型、楚雄型等,它们与四川凉山彝族的服饰又都有区别,从总体上来看,差异中也有某些可以归属的特征。每一宗族的服装服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且常常与大量的传统民歌和传说交织着。因为在歌中有传授或包含绣纺技术的内容,而服装眼饰上的花纹图案不仅在讲述神话传说,且常在典礼仪式中起一定的作用。

    云贵高原复杂多样的民族服饰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披毡民族,在云贵地区生活着不少由古老的氏羌族系发展而来的民族,如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枯族等,披羊皮或披毡是来源于氏羌族系的民族在服饰方面所共有的古老习俗。

    筒裙民族,穿筒裙是百越民族服饰的特征,但贵州的布依族、水族虽属百越民族,却不穿筒裙,云南亚热带地区属百濮民族的布朗族、佤族却身着筒裙。

    蜡染服饰民族,在云贵各民族的服饰中,蜡染服饰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种类,穿此种服饰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如苗族、布依族、瑶族等。

    旅游景点

    石林风景区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

    昆明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100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2004年,石林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黄果树瀑布

    安顺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大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亦名“黄葛墅”瀑布或“黄桷树”瀑布,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葛榕”而得名。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6]

    九龙瀑布群

    罗平九龙瀑布群

    罗平九龙瀑布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城北22公里处。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蚀,在此形成了十级高低宽窄不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其中最大的一级宽112米,高56米,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分别是布依族的对歌节和泼水节。

    九乡风景区

    宜良九乡风景区

    九乡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距省城昆明86公里,宜良县城32公里,石林风景区34公里。景区总面积167.1平方公里。风景区有上百座大小溶洞,为中国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洞穴群落体系之一。

    龙宫风景区

    安顺龙宫风景区

    龙宫风景区位于贵州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距省会贵阳市116公里。龙宫总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分为中心、漩塘、油菜湖、仙人箐等四大景区。1988年,龙宫以贵州龙宫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安顺市龙宫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百里杜鹃景区

    毕节百里杜鹃景区

    百里杜鹃景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中部,总面积600余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唯一的杜鹃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中宽1-5公里,绵延50余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最大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杜鹃花60多个品种,占世界杜鹃花种属5个亚属中的全部。[7]

    参考资料

    [1]中国云贵高原气候资源特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引用日期2016-11-02]

    [2]贵州省2015年水资源公报·贵州水利[引用日期2017-04-03]

    [3]中国水能资源概况·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引用日期2017-04-03]

    [4]试论云贵高原与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关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引用日期2017-03-13]

    [5]个旧黑蚂井墓:汉代云贵高原的特殊移民缩影·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7-03-07]

    相关合集

    中国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

    共6个词条2796阅读

    内蒙古高原

    中国第二大高原

    云贵高原

    中国西南部高原

    黄土高原

    中国地形区

    查看更多

    亚洲十二大高原

    共12个词条1663阅读

    盖马高原

    朝鲜境内高原

    蒙古高原

    亚洲内陆高原

    黄土高原

    中国地形区

    查看更多

    中国四大高原

    共4个词条1128阅读

    青藏高原

    亚洲内陆高原

    内蒙古高原

    中国第二大高原

    云贵高原

    中国西南部高原

    查看更多

      文章标签: 云贵高原
      相关推荐
      • 丹江

        丹江,长江水系支流汉江的支流,在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尧时即名丹水。因传说曾产丹鱼而得名,也有传说,禹之外孙丹朱曾于此治水,为纪念他,后人称丹水、丹江。...

      • 通扬运河

        通扬运河,贯通江苏省南通、泰州、扬州3市的人工河道。古称邗沟。为南通、泰州、扬州3市及其沿岸各市、县的主要航道。延伸于江苏省长江北侧。始建于西汉文景年...

      • 海鲜火锅

        海鲜火锅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美食,然而随着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提高,传统的海鲜火锅已不能满足大众消费。全新的海鲜火锅“裸烹”成为火锅餐饮行业的新法宝,纯天...

      • 雯艾尔

        Huile Baumes公司1989年创立于法国阿尔卑斯山脉最古老的城市ANNECY,品牌已经拥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全球首家以抗老化为主的有机护理品牌。品牌哲学是真正的美是自...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中关园 下一篇:丹江
      皖ICP备190011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