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囧网-优秀网络推广平台! 网站快审 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首页 >城市地名

王璧村

提交网站
王璧村
  • 邮编:046000
  • 区号:--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140431204
  • 所属地区:山西省长治沁源县韩洪乡王璧村
  • 时间:2023.09.06 22:00
  • 人气:
  • 王璧村介绍

(一)村名来历
听传说,村子早先并无人群居住,只是在现村子的东北边沿和村西1公里处有两个客店,分别称为东店场和西店上。在西店上遗址土堎的塌陷处,仍可以看到灰渣沉淀的痕迹,现虽然店面早己无存,但至今叫法未变。
有关王璧村名的由来,曾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惠文王执政,王璧村属赵国之地,事因赵国得一和氏璧,其珍贵之处在于似冬寒而温,夏热而凉,夜映光而明室,刻制星印更为国宝,名扬天下。秦国闻知,想占为己有,派差使借已过目。而赵畏秦,知秦野心勃勃,诱取无归,朝议分歧。大夫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以和定策。择日携璧赴秦。秦王见璧而喜,却不再提以十五座城池换璧之事,没有归还玉壁之意,相如见状,抱璧作碰柱与璧俱焚之举,秦王一看没有办法、只好笑说只是开玩笑而已,遂付璧以归赵。相如凯旋而归,赵惠文王闻之甚喜,急率群臣迎璧。行至现王璧村所在地君臣相遇,国王万分感慨,接璧于手曰:王之璧今归王矣!故王璧村的名字由此而生,以玉字“璧”一直延用至今。
最早先来村里居住的是赵、李二户。
(二)基王璧村情
1、地理环境
王璧村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韩洪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城关30公里。地处太岳山山麓,海拔1100米,夏暑冬寒,早晚温差较大。
村的南山、北山有油松天然次生林和辽东栎数千亩,树木繁茂,四季长青。韩洪河、南沟河及刘家沟河等几条季节性河流绕村而过,夏有洚水,秋为常泓,冬渐断流,春便干涸。地势北高南低。村境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有耕地1100亩。自然环境优美,可称得上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
村子东临程璧村1.5公里;西至乡所在地韩洪村2.5公里;南接村属庄后南沟界大林区2.5公里;北靠村北山山颠1.5公里。
2、自然村况
王璧村原有辖属村庄定湖、南沟、后南沟、蚊则沟,从抗日战争开始定湖村独立。南沟、后南沟、蚊则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都迁回村子里,再无人居住。
村中原有赵、李、宋、梁、王、张、杨、、马等姓氏家族,祖祖辈辈在此居生养息,繁衍发展。抗战后期及解放后,又陆续迁来了陈、纽、曹、桑、冀、卢、高等姓氏。
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豆类、蔬菜、山药蛋等农作物以及畜牧养殖业为生。
目前,全村共有217户人家,520余口人,在外地工作的王璧籍人约600余口。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一部分年青人到本县及外地打工,一部分人随儿女们在外地长期居住,现村中常住的只有200余人,多为老少妇残。有村人戏称为386199留守部队(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九九指老年)。
3、古迹遗存
王璧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周边古迹遗痕甚多。
村东,原是庙宇建筑群,一连3个院落,前人习惯称为东庙上。清代嘉庆元年11月始建,清代道光十五年进行了补修。
上院佛殿正庙,正房3间,约75平方米,殿内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塑3尊释迦牟尼像。门前台阶两边各植牡丹一丛,东耳间为牛马二王像,西耳间为静师塑像,东西僧房各3间。
中院正殿,约50平方米,正中塑关圣帝君像,东塑关平像,两手并举成作揖姿势,西塑周仓像,手举青龙宴月刀,关公龛背后塑韦陀佛像,手握宝剑,眉青目秀,英姿飒爽,逼真迷人,可谓珍贵。正殿的东侧为马棚,西侧为厨房,南为戏台,台正中悬挂“镜里春秋”大匾,戏台厦墙两边东修钟楼,西建鼓楼,钟鼓楼下各为大门,俗称山门。院内东西各3间平房,是唱戏时演员休息、化妆的地方。
南院正殿为地藏王像,东耳间为送子娘娘像,西耳间为土地神像,院中长有30余米高,直径1米多粗的参天松树,树顶椭园,树干笔直,四季长青,引人观赏。南房为夫子殿,塑有圣人孔夫子像。西墙壁画有雷公电母擎天掌月打雷闪电的情景,东墙壁画有民众祈雨,龙王翻江倒海,甘雨降露,五谷丰登,万民欢腾的景象。夫子像两边和庙门刻有两副对联,分别是:“秋水为神玉为骨,文章如斗气如宏”,“栽竹尽看成凤尾,种松皆作老麒龙”。夫子庙前有周长2米,高30余米的一株老松,1935年因雨多地湿,树大土软而倒,树身向南倾斜。南院的参天大树,庙前的倾斜老松,当时在韩洪川一带可谓稀有名树。
夫子殿向南50余米处,有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文昌楼(与庙宇南北成一线),基层用石砌窑,上层为砖、木结构,前有砖石围栏,楼内三壁书诗,静雅宜人,正面书有“书山觅宝”四个字。楼高约6米,坚固美观。
可惜的是,这样一处古老的庙宇胜景,1940年农历10月日寇扫荡时放火焚烧,现仅有上院佛殿正庙和文昌楼尚存。文昌楼于1995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捐资进行了修缮,继而焕然一新。中院、南院解放后改建为国家粮库至今。
村南,山峰重叠,松林茂密,山顶有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文笔塔,也称塔圪顶。相传,有风水先生说:王璧南山平,北巅山尖,虽有文化,可谓村儒,不达赴任-,故前人建塔以加高加尖南山,盼望后人荣升。听老辈人说,修建塔时,塔中放有文房四宝、铜笔铁砚、书桌等物,寓意愿子孙后代文才出众,仕途发达。
文笔塔原塔“文革”中“破四旧”时被当作四旧炸毁,现塔于1982年由在外人员和村民自发集资、出工,在原址残垣上仿照原样修复。
村西,距村约1.5公里的蚊则沟,是王璧人几百年来赖以燃煤的基地。原有三丈多深的竖井一座,但煤层很低。沟东的山脚下,有前人挖了煤的空窑洞,在抗日战争反扫荡中,为村民躲反的隐藏地之一,对保存抗日干部和保护群众起了很大作用。
村以西一华里左右的茔上旗杆坟沟口,还建有一座石板桥,因桥石均为红色,故称为红桥桥。
村西石苇山脚下建有死难烈士纪念碑。抗战期间,王璧村有66位乡亲惨遭日寇杀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有14位烈士为国捐躯,至今有80多名军人、干部、老党员先后谢世。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村中在外工作的老干部们发起,与村里共-建了一座纪念碑,以怀念死去的亲人、烈士。
村西南原有一座山神庙,旁有一孔大石桥,名为兴隆桥。
村西北角原有社王爷、社王奶奶两尊露天石像,东有一孔枯井,现均己无存。由此走进刘家沟百米处的路东坡沿,有水井一眼,天旱年景亦不干枯。
村北,北岭山腰建有龙王庙,纯系石头结构,建筑坚固,雕刻细致。从庙底涌出一股泉水,村人称为“池眼”,水口为圆形,直径约30厘米,泉水清沏、甘甜,冬暖夏凉,常淌不断。现龙王庙己倒塌无存,泉眼及护窑尚存。
村脑头圪塔的顶端有一座财神庙,经常有人去磕头许愿,至今香火不断。
村的中央地带,建有一座文星楼,亦称“戏楼底”,建筑年代不详,为一座古典式楼阁,楼阁下部南北方向为敞开式通道,东西墙满墙彩色壁画,楼阁底部两侧的石条沿上,铺上木板可唱猴猴戏(皮影)。文星楼北侧几米处有一块巨大的红砂石,一口水井,此处历来是村人祭天的地方。戏楼底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残缺破旧,2011年村里与在外工作的人员捐资进行了修缮。。
(村中现存古迹图片附后)。
4、文化深重
王璧村人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文化教育。村中旧时就有私孰和学堂,文化积淀深厚,文风之盛。梁姓家族清朝时曾出过梁彩的五子登科,进士及第,并出过贡生等。在村西部修有旗杆院,院中央竖有三、四丈高,雕塑精致的青石大旗杆,象征地位的显赫与尊贵。大门上挂有“岁进士”牌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在),村西约一华里处修有旗杆坟,亦竖有石雕旗杆;赵姓家族出过进士,曾于扬州居官;宋姓家族出过秀才,在沁水县端氏当过区长,等等。
民国初年,村中绅士宋廷献在村舍的南端,经手修建了一座学校,前后两个院落,是当时全县境内3所民高(高级小学)之一,称为“三民高”。校貌、教室、桌凳的样式,都是仿照当时省城太原最新的形式建造的,校门新颖别致,美观气派,在当时可以说是全县第一流的校舍。并不惜重金聘请全县最好的先生(老师)任教,培养造就了王璧村及周边乡村一大批人才,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象在外工作的梁选贤、宋明通、王维、王少浩等二十多名省军级、地师级干部,以及近百余名县团级干部,几乎都在王璧村念过书,而且,村里在外当教师的人也甚多。
在刚解放的几十年中,由于教育还不是很普及,王璧村学校继续发挥着其教学优势,众多邻近村庄的孩子们大都也还是在这里上过学。
难怪邻村人历来就有一种说法是:王璧是出文人、出先生(教师)的地方,是文人村。
5、秧歌传承
王璧村秧歌,可以说是”沁源秧歌”这条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村里的先辈及前辈们,在劳动生产之余最热衷的一项艺术活动,就是扮秧歌,闹红火.。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如火如荼。更多的时候还会串村演出或参加县、乡汇演,在韩洪乡一带乃至全县境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打开场子唱秧歌,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世代延续至今。除演唱县内流行的大部分传统秧歌外,村里还着重于自编自演,真人演真事,如秧歌剧《苦中苦》,就是反映王璧村一童养媳屈死的事例,当时在县城演出曾轰动一时。在表演的形式上有伞头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街头打场子、舞台秧歌剧、社火、铁流花等。
此外、从正月十三、四开始,要对上一年中有结婚、生子、盖新房、孩子考上大学等等有喜事的人家,要挨门挨户去道喜问安,伞头临场现编现唱,事主家准备些烟酒糖果等欢迎接待,热闹非凡,这也是王璧村秧歌的一大特色。
在编歌编剧方面,主要有宋庭兰、王政久、老六、王新书、宋世华等一些文人秀才。挑高脑伞伞,有现编现唱,见啥唱啥的赵宴国、李会福、杨栓明、梁庆义、宋志云等伞头人。街头表演扮唱一贯热衷于秧歌的有梁选哲、赵宴英、王执端、王满旭、宋明光、康明显、宋刚、宋兆元、宋志义、赵变萍、王冠军、杨国萍、谭会芳等一大批秧歌手。
2009年,在太原工作的王璧籍人杨庆明、杨贵明,根据村里秧歌领头人杨栓明提供的资料素材,整理编撰了一本《王璧村与沁源秧歌》歌集,记述了王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与几个乡友及省、市艺术界的几名歌手录制了一盘《沁源民歌》(30首)演唱光盘。
6、以国为先
王璧人历来心胸开阔,思想上进,以国为重,为国家做出了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尤为突出。抗战中村人积极向上,热情高涨,做军鞋、纳军粮、支前线,处处走在先。众多抗日干部都愿意到此开展工作,同时八路军386旅38团修养连等部队常在这里驻扎,且经常住有伤病员。韩洪八路军兵工厂的制造爆发管车间曾在村里进驻多年,地点就在旗杆院。据村里老年人说,1942年间,-赴延安路过,曾在村脑头圪塔一梁姓人家房子里住过宿。这充分证明村里的群众基础好,抗战热忱高,素有“小延安”之称。
解放战争中,村人更是全力以赴,力尽所能,积极筹送军粮,抬送担架,全村的青壮年有的参军,有的参战,村中的基干民兵大多都到河南、临汾、运城、平遥、介休等地支过差,是支前模范村。
战争年代及对越反击战中,王璧村共有十四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有的职务较高(营、团级),有的还很年轻。其中几位较为壮烈。赵宴斌(怀星则),曾任霍县区武委会主任,在当地很有名气。1945年6月遭日军包围,直打到弹尽后被捕,敌军看其是个人才,想劝降未果,经严刑烤打,宁死不屈,最后肚子上被捅了好几刺刀扔进汾河光荣牺牲,至今尸骨未找到。宋明锐,曾任教师、小学校长,1948年随南下工作团赴河南,在绳池县搞土改工作中,遭蒋匪特务包围,为了不被敌人活捉,在紧急情况下跳崖壮烈牺牲。赵杰昌,昆明部队某部排长,是昆明部队某部原副师长王璧籍人赵之雄之子,1979年在对越反击作战中,其父“送子上前线”,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二十来岁。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王璧人也从不落后,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到现代化小康社会建设中,步步紧跟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做出了一定贡献。
7、行医者多
王璧村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挺多,中西医具全,且各有所长。梁承晋、梁和晋、宋三成等为中医世家,宋庭兰是中西医结合型医生,赵宗儒曾为军医,善长内脏等器管的诊疗,宋明刚治火症等有绝招,赵庆华对儿科、内科、风湿类诊疗有特效,宋明一对解剖、兽医挺在行,梁庭吉、梁庭祥号脉号得准,韩秀萍、王文英治妇科病效果好等等。
此外,杨文宪会瞧魔狗(治狂犬病)、治蛇咬伤等,在安泽唐城、岳阳一带小有名气。贾文堂对摔伤跌伤的人和牲畜接骨有一手,等等。
(三)历史典故
1、塔圪顶的传说
王璧村南山顶上的塔圪顶(文笔塔),于清朝乾隆年间,与村东南角的文昌楼和村北山腰的龙王庙同时修建,它不仅是文化深重的象征,还极具传奇色彩。据说,以太阳公转的规律还是按照阴阳定位的说法,每隔3年冬至的那一天,早八点至九点钟太阳刚出山的时候,塔影身就会横搭在村东南角的文昌楼上,而塔尖却会影映在村北山腰龙王庙底池眼上的池水中,意为蘸笔墨。文笔塔象征毛笔,池眼象征砚台,池眼顶部的地中央修建的2米见方、深约丈余的天井象征插笔筒,文昌楼象征搁笔架,村西边沿约三十多亩的长条地象征一张纸。这个传说更加充分证明,我们老祖先们的聪颖智慧,对天文地支的探索研究是何等的神奇与精准。
2、县坛坪的传说
王璧村属地以东约一公里的地方叫县坛坪,据风水先生说,此风水脉气与霍州交界的路绵岩相连。传说西汉时县衙门原规划修建于此,并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筹建工作,但因地理空间条件的局限,周围山山相间,据说是没有枪毙人的地方,最终而改址,故摊平种了地,所以,也有一种叫法为“县摊平”。由此,附近或一些有钱人,都将自己的祖先们埋葬于此,有数百座坟墓之多,以求好风水。
3、南泉泉的传说
王璧村南山的塔圪顶山脚下,有一池泉水,村人称之为“南泉泉”。水深不足一米,池口直径八十厘米左右,池体以片石和泥土混合形成,池水清澈透明,常年不断。奇特的是,泉水的水位不论是天旱还是雨涝,不升不降,不深不浅,永远保持着一个水准,即便是你快速取走几桶水,水位也还是那么高,多少年来就没有变过。究竟什么原因?至今探究不清,仍然是个迷。
每年过端午节的这一天,全村的姑娘媳妇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挽上花色,早晨四、五点钟就成群搭伙,早早来到泉水边,对着池水梳头打扮,洗手洗脸,有趣的是梳头只能梳三下,不能多不能少,寓意是让头发长得长长的,身材苗条,越来越好看。
4、社王爷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叫张奎的人,0怀胎十月期满一直未生。一天娘梦见胎儿问她,天遮严了没有?娘说没有,至后胎儿反复在问,娘被问的实在不耐烦了,就说遮严了,结果张奎出生后,西北边天上还有一条缝未遮严,玉帝降旨让其去堵窟窿,档住西北风,并封为社王爷,社为社稷,意为保帝王江山社稷。所以不让为其盖庙宇,只能在村西北角刘家沟口,雕塑了两尊高大的石像,一尊为社王爷,一尊为社王奶奶,始终立在那里堵着西北风。
5、石鸡则坡的传说
王璧村东北角有一个小坡叫石鸡则坡,曾有一股小溪从这里流入街中,溪中常有两只石鸡则漂游戏水,甚是好看。相传有一天,一个全身白衣,说是王璧娘家的女子,雇了一头骡子要回娘家,快要进村时,白衣女子告赶骡子的人说,进村后一百步之内,不管你听到什么响动千万不敢回头看。可赶骡人刚一进村,就听到身后似波涛汹涌,大浪冲天,好大的声响。赶骡人硬是坚持走到了九十九步,已快到村东头了,心想反正只差一步了,看看身后究竟是什么。他刚一转身,巨大的声响顿时突然消失,溪水和石鸡则也无影无踪了,那个白衣女子也不见了,只留下一些流沙存在。从此这条街道就叫作“沙道上”直至现在,原来那个白衣女子就是河神的化身。
6、红桥桥的传说
王璧村西一华里处,有梁姓家族一座坟茔叫旗杆坟,旗杆坟南十几丈远的大官道上,有一座用红砂石修筑的桥,村人叫红桥桥(建筑年代不详,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公路时拆毁)。相传,有一天雷声大作,暴雨连天,大雨过后,万里晴空,彩虹高架,有村人曾看见从红桥桥底钻出一条桶来粗,好几丈长的红花大蛇,向南而去。是不是梁家有神龙在保佑呢?不得而知,仅此传说而已。
7、石狮子的传说
清代乾隆年间,王璧村在南山顶上修建了文笔塔(塔圪顶)后,邻村的程璧人很不服气,认为王璧人修塔拔了他们的风水,对程璧村不好。于是就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对策,来对付王璧人,经过反复斟酌,经阴阳先生的编排,最终决定雕塑一个石狮子,放在村的西南边,正面直对南山塔圪顶,以此来破王璧村的风水,“镇住”塔圪顶的灵气。这头石狮子至今还在那里虎视眈眈呢!
8、日军轰炸王璧村的传说
1942年间,有汉0向日本人告密,说王璧是抗日先进村,经常驻有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故被日军定为轰炸目标。飞机从临汾机场起飞,指向是经霍州翻过大山一直向东,第四个村庄就是目标王璧村。可驾驶员粗枝大叶,没看见紧靠山脚跟底下的奠基村,误将原本该属第二的上舍村作为第一算起,经韩洪、王璧,将炸弹扔到了县坛坪,因为此处墓碑林立,松柏翠绿,树木参天,从高空俯视,酷似村庄一般,被炸得面目全非,而王璧村却侥幸躲过了一劫,安然无恙。
(四)人物传记
1、赵德亮
赵德亮,生卒年月不详,男,王璧籍人,居住东坪房圪圈。其自幼习武,技艺超群,且性格秉直,喜爱抱打不平。清朝宣统初年,一次与其师傅在霍州参加梧桐会期间,遇一伙歹人无端闹事,秩序大乱。赵见此出手相迎,但歹人人多势众,难以招架,处于劣势,师傅一看急喊一声:“你的燕飞天呢”!赵德亮一激灵,顺势一脚将一只鞋子踢在了半空中,就在众歹人楞神看鞋子的一瞬间,赵出奇不意趁机击倒好几个,剩下的一看不好,急忙四处逃窜,老百姓大声叫好,自此“赵德亮打散梧桐会,燕飞天威名震四方”流传至今。
有一位常走江湖,武功超群的老婆婆听说赵德亮的事后,想试探一下他的功夫,便故意偷走了一个用柳条编的簸箩。赵发现后,急忙追至猪肚则往小岭则走的石坡上,质问她为何偷他的东西?老婆婆悠然地说,如果你能吃住我的三手掌我就还你,不然不会给你,赵点头默许。只见老婆婆用力发功,在距离三尺远的地方,朝赵猛击三掌,但见他巍然屹立,丝毫未动,老婆婆很是佩服,还了簸箩悄然而去。
2、宋保珠
宋保珠,生卒年月不详,男,王璧籍人。其精明过人,心灵手巧,智商极高。据说他学啥会啥,学的极快,学过木匠、油匠、石匠等数种工艺,而且每种工艺只学半个来月,水平就超越了师傅,老百姓称“过师”。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他拜一位木匠高师学徒,只学了十几天,师傅就再也找不到徒弟了,后经多方打听说是去灵空山了.师傅赶到一看大为震惊,原来宋保珠自己收了数十名徒弟,在此揽活修缮庙宇呢!场面空前,好大气派,什么雕梁刻柱、檐飞角兽、升斗插飞、龙头象鼻、挑角、垛升斗等等,雕刻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师傅看罢自叹不如,真乃奇人也!
3、梁选贤
梁选贤(1912--1970),乳名新福则,男,王璧籍人。高小毕业,曾任小学教师。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7年参加决死纵队,1938年加入中国0,先后任沁源县人民武装自卫队队长、区长、县武委会主任、棉上县县长、太岳第一专署副专员、运城专署副专员。1951年调西藏任日喀则分工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工委常委、班禅行辕副秘书长,副省级。曾当选为0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班禅、0进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去见毛泽东主席,就是他亲自护送,经手安排的。就这一次其带着警卫、医生、摄影师等,乘一小卧车(村里人们叫圪蟆车)抽空回家乡住了几天,村里现遗存的好多老旧照片都是那时候留下的。1959年0-叛逃后,被错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主要成员”,下放到河北省某地一农场任副场长,文革中受-于1970年含冤逝世,卒年58岁.1980年中央组织部、西藏自治区党委予以平反昭雪。2008年间,县有关部门专门来村里拍过其旧居照片。
4、宋明远
宋明远(1919--1982),乳名海清则,男,王璧籍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0。历任棉上县财粮科长、县三区区长、太岳一专署国营商店经理、山西省粮食局秘书主任、省轻工业厅轻工处副处长。1954年调黑龙江省,历任哈尔滨电机厂生产处长、佳木斯电机厂-、佳木斯市工业部长、市委-书记。1965年调山西晋华纺织厂任-,曾任省政协委员、省工会晋中地区办事处主任,1982年病故于榆次,时年63岁。2008年间,县有关部门专门来村里拍过其旧居照片。
5、宋庭俊
宋庭俊(1912--1974),乳名金臭则,男,王璧籍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0沁源地下县委派人来王璧村发展党的组织,与宋庭俊以木匠师徒关系身份为掩护,住在宋的家里,秘密开展活动。宋庭俊为王璧村第一个入党的党员,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是村党组织的奠基人,为党作出了一定贡献。解放后,任晋中地区盐业公司经理、书记,1974年病故于榆次,享年62岁。
6、梁玉琦
梁玉琦,生卒年月不详,乳名安福则,男,王璧籍人,石匠。是王璧村入党较早的党员之一,民主革命、土地改革时期的骨干分子,是合作化时的积极组织者、发动者,是村里率先入社的第一人。其性情直爽、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在村人眼中较有威望。
7、梁承晋
梁承晋(1891--1962),乳名新林则,男,王璧籍人。从小师从郭道镇伏贵村其三姥爷杨某研习中医。对伤寒、瘟病(传染病)、妇科、内科等中医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并善长针灸。家族里多人从医,为中医世家。梁承晋曾在本县医院(城关)、郭道医院行医,医术医德甚高,在县境内较有名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中医学会主任。1962年去世,终年71岁。
8、梁和晋
梁和晋(1901--1981),乳名月林则,男,王璧籍人。自幼与其哥哥梁承晋跟其三姥爷杨某学习中医。善于对妇科、内科、传染病等中医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长期在本县郭道、韩洪医院行医,为有名中医。其曾为县医学会委员,1981年11月病故,享年80岁。
9、宋庭兰
宋庭兰(清光绪年间--1983),乳名姚泉则,男,王璧籍人。医生,长期在郭道医院、韩洪医院工作,曾任过卫生学校教师。善长对肺气、肝、胆、胰腺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对舒筋活血有独到之处,为中西医结合型医生,较有名气。
10、杨庆梅
杨庆梅,生卒年月不详,女,韩洪村娘家,宋庭兰之妻。多少年来一直从事接生工作,其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村中现四十多岁至七十来岁的人,基本都是经她手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很受村人尊敬。
11、宋庭献
宋庭献(清咸丰年间--1940),男,王璧籍人。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任村长主政期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最突出的就是重视文化,兴办学校。据说,他以修缮庙宇的名义,向当时全县政界及各地的乡坤们化布施,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募捐,将集来的善款一少部分修了庙宇,大部分用来在村南端经手修建了一座学校,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民高”,听说剩余的钱款还给村里每家发了一块现大洋。此外,其治村有方,村规极严,禁赌(-)编有“禁赌歌”,禁毒(吃洋烟)编有“禁烟歌”。
宋庭献于1940年11月与村中五十多位乡亲,被日本人烧死在村东的庙内,卒年50来岁。
12、赵文政
赵文政,生卒年月不详,男,王璧籍人。-党员,在庐山参加过蒋介石亲自主抓的-三青团训练班,是山西三青团的负责人。抗战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任过银行行长。
13、王守文
王守文(清光绪末年--1984),男,王璧籍人。解放前夕随阎锡山去了台湾,曾任-保密局副局长,中将军衔。1984年间回家乡住过几天,回台后不久去世,时年76岁。
(五)民风民俗
1、接神
接神,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在农村普遍存在,家家都如此。每逢大年初一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准备一些麻糖则、卷卷、枣山、水果等,最特殊的一样,就是用一块烧肉,将筷子交叉插在上面,与其它东西一齐供在当院中,烧香磕头,燃放鞭炮,接请人们心目中的各路神仙,俗称接神,预示着开始过年了。同时,在家里还要供上三代五服宗亲和已逝亲人的牌位,意为一起过年。
2、贴门神
相传,唐王李世民为防止妖孽鬼怪的骚扰,让秦琼、尉迟恭两员大将站立两旁护卫,但时间久了老让站着也不是回事,于是就塑了秦琼、尉迟恭的泥像立在门两旁代为护卫。后来流传于民间,人们每逢过年时,遂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刻印成版画(年画),贴在门扇上,保佑四季平安。这就是家家过年贴门神的由来。
3、刮街
刮街是一种传统习俗,每年从除夕晚上开始连续至正月十五晚上结束。形式是以锣、鼓、钗、钹、唢呐等乐器,演奏诸如夹山腔、将军令、风搅雪等曲牌调沿街

网站标签:王璧村简介,王璧村行政区划,王璧村地图
相关推荐
  • 党峪镇

    党峪镇地处燕山南麓,京津唐三角区内,地域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西距首都北京150公里,南偏西距天津150公里,东距秦皇岛170公里,南距唐山50公里,112国道连接大...

  • 严桥乡

    严桥乡位于定远县城南5.5公里处,省道合肥至蚌埠横穿境内。国土面积8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辖14个行政村,117个村民组,2.25万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鱼...

  • 新安庄村

    新安庄村情况简介  新安庄村位于屯留县的东面,南接309国道,西连208国道,离常村煤矿3公里,距长钢直线距离不足6公里。新安庄村共有村民630余人,171户。总耕...

  • 南塘镇

    [地理位置及概况]南塘镇位于赣县东北部,距赣州市42公里,是赣县、兴国、于都等三县八乡镇,周边22万人口的中心小城镇。全镇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耕地3....

  • 刘庄村

    (一)概况。刘庄村位于古交大川中段,太古路横贯其中。全村下辖刘庄、郭家社、半沟村3个自然村,在册人口206户,586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000余亩。  (二)党...

  • 南汇街道

    调整南汇街道管辖范围,增设南郊街道。调整后,南汇街道辖桥儿头、南塘、清风、吕浦、春秋、火车站、开源、绣山、大自然9个社区,鱼鳞浃、南塘、灯塔、前网、上...

相关分类

地名轮播

皖ICP备19001157号-2